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淡巴菰”到“相思草”:“烟”的意象化进程及书写策略 收藏
从“淡巴菰”到“相思草”:“烟”的意象化进程及书写策略

从“淡巴菰”到“相思草”:“烟”的意象化进程及书写策略

作     者:龚敏 Gong Min

作者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出 版 物:《文艺研究》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年 卷 期:2021年第3期

页      码:53-62页

摘      要:"烟"从军队"驱寒辟瘴"的医疗物,发展成大众消闲敬客的休闲品,是其进入诗歌领域的前提。清代诗词中,烟从大众休闲品,一变为诗人文雅生活的造境物,再变为有识之士的忧国媒介。烟在某一阶段诗歌中呈现的主要样貌,与当时烟的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清人为烟另拟"相思草"之雅号,在来源上编造"忘忧""返魂"韵事,将韩菼、厉鹗等名人嗜烟之事经典化,将呼出烟气比附为"巫山云",以此提升烟的诗意内涵。咏烟诗在顺治、康熙朝多用近体,至雍正、乾隆年间渐多长篇古体,体式的选择既出于作者的艺术自觉,也与不同时代他们对烟的认识状况有关。清人对烟气、烟味、烟名等的具体书写,也有规律和技法可循,可以评出优劣高下,这对我们将当代新事物写入诗词,颇有借鉴意义。

主 题 词:意象化 诗歌领域 艺术自觉 厉鹗 近体 古体 韩菼 书写策略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核心收录:

馆 藏 号:20310261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