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狭缝进口布置对气流组织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收藏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狭缝进口布置对气流组织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狭缝进口布置对气流组织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作     者:杨宗耀 张靖周 单勇 YANG Zongyao;ZHANG Jingzhou;SHAN Yong

作者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J2019-Ⅲ-0009-0053) 

出 版 物:《航空学报》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1年第42卷第7期

页      码:128-140页

摘      要:针对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顶部狭缝进气口布局的精细化设计需求,提出了改变进气狭缝位置以及面积的4个方案,基于旋翼下洗气流和尾桨气流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后机身内外流耦合流动传热数值研究,并运用正反射线追踪法计算得到了后机身3~5μm波段和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通过对比分析了狭缝进气口布局对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气流组织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翼下洗气流对于机身两侧排出的热喷流掺混作用有所差异,存在尾桨气流时排气热喷流对喷口附近机身壁面的局部加热效应更显著;后机身顶部进气位置影响旋翼下洗气流的进气流量以及机身内部气流流动,进气口布置在后机身顶部外侧不利于旋翼下洗气流的导入,而进气口布置在后机身顶部内侧则导致旋翼下洗气流在混合管与机身壁面之间的局部流动较弱,使得该区域的气流温度较高;进气口面积增大虽有利于减小表面局部热点区域,却导致后机身上方的红外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增强。因此,进气口的位置和面积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合理的后机身内部气流组织可以提供有效的混合管冷却和后机身壁面热防护,改善3~5μm波段和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

主 题 词:直升机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 后机身 顶部进气口 气流组织 红外辐射 

学科分类:082502[082502] 08[工学] 0802[工学-机械学] 0825[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704[理学-天文学类] 0701[理学-数学类] 0812[工学-测绘类] 

核心收录:

D O I:10.7527/S1000-6893.2020.24445

馆 藏 号:20310469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