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唐乐琵琶上的转调机制 收藏
唐乐琵琶上的转调机制

唐乐琵琶上的转调机制

作     者:庄永平 ZHUANG Yongping

作者机构: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200031 

出 版 物:《音乐探索》 (Explorations in Music)

年 卷 期:2021年第3期

页      码:109-117页

摘      要:关于唐乐琵琶上的转调运用,最可重视的一是《隋书》中记载的隋·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二是唐武则天敕撰的《乐书要录》一书中有关乐调的记载。虽然可以用到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但其中两均是完全同主音转调运用;三均采用个别调弦(改变弦的张力)办法,产生出新调的宫音,然后再结合同主音转调运用。由于隋唐时仅出现一个新的调号音——应声,因此,实际能灵活运用的也仅是宫、商、徵三均(调性),且造成双重或三重调式性特征,这为今天广东音乐等民间乐种调性运用所证实。之后,渐出现运用宫、商、徵、羽四调性,也即民间的常用四宫(调性)。

主 题 词:郑苏对应 《乐书要录》 定弦法 三均 五均 同主音 调弦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060207] 0602[0602] 

D O I:10.15929/j.cnki.1004-2172.2021.03.010

馆 藏 号:20310485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