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离散性空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另一种空间形态 收藏
离散性空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另一种空间形态

离散性空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另一种空间形态

作     者:王明月 马知遥 Wang Mingyue;Ma Zhiyao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工匠身份视角下传统工艺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京津冀的调查”(19YJC760106)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社会影响力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多民族共生机制与振兴策略研究”(2021XSC-0091)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民族艺术》 (National Arts)

年 卷 期:2021年第162卷第5期

页      码:96-107页

摘      要:长期以来,学界将区域性视为非遗的文化生态的主要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构了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策略。事实上,非遗的文化生态具有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在区域性空间形态之外,还包括散布于多区域的离散性空间形态。纵观天津东丰台文玩木雕的生命史,文玩木雕的文化需求与造物活动并没有根植于地方的文化传统,却深深嵌入多区域民众共享的文玩文化,反映出离散性形态的文化生态的存在。它具备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以分散于各地共享特定生活方式的认同性群体为受众,依赖于行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有序运转。当前,它正为很多非遗项目,如京剧、书法等,提供着重要的生存空间和动力,具有保护的必要性。保障行业性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和秩序性,建立文化生态内部均衡的非遗供需关系,正是离散性形态的文化生态的可能保护路径,这将有助于文化生态保护策略的类型化与精准化。

主 题 词:离散性空间 文化生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玩文化 木雕 

学科分类: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6564/j.cnki.1003-2568.2021.05.014

馆 藏 号:20310504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