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涵化与本土化:18-19世纪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诠释 收藏
涵化与本土化:18-19世纪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诠释

涵化与本土化:18-19世纪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诠释

作     者:[法]包世潭 郭丽娜(译) Philippe Postel;GUO Li-na

作者机构:法国南特大学近现代文学系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国收藏中国西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840-1949)” 中山大学海外专家讲座项目“海外亚洲研究与跨学科对话” 

出 版 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1年第61卷第6期

页      码:124-142页

摘      要: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主 题 词:近代中国诗歌法译 索隐式翻译 汉学翻译 自由翻译 涵化 本土化 

学科分类:050203[050203] 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050101[050101] 

核心收录:

D O I:10.13471/j.cnki.jsysusse.2021.06.013

馆 藏 号:20310654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