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志愿服务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收藏
志愿服务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志愿服务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     者:赵建建 

作者机构: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  金:华中科技大学思政专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及品牌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0939)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问题与建议”(项目编号:2021HZZK001) 

出 版 物:《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The Chinese Journal of Volunteering)

年 卷 期:2021年第2卷第2期

页      码:29-38页

摘      要:"第三次分配"这一概念早在1991年就已经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厉以宁教授提出。他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即市场机制的力量主要对收入的初次分配发生作用,政府的力量对收入的再分配发生作用(如"事后调节"),道德力量则对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发生作用。之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厉以宁教授以及其他学者多次对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第三次分配进行解析和强调。直到这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分配"由理论创新走向了政策层面的制度安排。可以说,三次分配的制度设计,从1991年提出到2021年落地,中间历经长达30年时间,其原因何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明确指出,扬弃私有财产走向共产主义的整个革命运动必然要求"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也就是说。

主 题 词:第三次分配 厉以宁教授 志愿服务参与 道德力量 经济发展道路 实践逻辑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120401[120401] 

馆 藏 号:203107107...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