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温度示踪的潜流交换通量解析模型对比 收藏
基于温度示踪的潜流交换通量解析模型对比

基于温度示踪的潜流交换通量解析模型对比

作     者:张文兵 沈振中 陈官运 程嘉强 吕宗桀 ZHANG Wenbing;SHEN Zhenzhong;CHEN Guanyun;CHENG Jiaqiang;LYU Zongjie

作者机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91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BZ10203065) 江苏研究生科协创新计划(KYCX21_0510) 

出 版 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年 卷 期:2022年第42卷第2期

页      码:63-71,84页

摘      要:在总结和阐述一维瞬态对流-传热模型理论异同点及适用性的基础上,选取美国沃克湖流域相关河流潜流带为工程实例,采用VFLUX 2程序计算对比了不同一维解析模型量化河流潜流带垂向潜流交换通量的差异,验证和确定了适用于求解垂向潜流交换通量的最优解析模型,探究了潜流带不同深度处潜流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从理论分析角度讨论了解析模型的优缺点及未来利用温度示踪法量化潜流交换通量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相较于相位法和振幅-相位组合法,振幅法更能合理反映潜流带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潜流带不同深度处的潜流交换通量差别明显,浅层潜流带中潜流交换作用频繁,随着深度的增加,其交换作用逐渐被抑制;未来应当考虑建立更加合理且适用于复杂工程条件的潜流交换通量数值模型。

主 题 词:温度示踪 潜流交换通量 潜流带 VFLUX 2程序 最优解析模型 

学科分类:081803[081803] 080103[080103] 08[工学] 080104[080104] 0818[工学-交通运输类] 081502[081502] 0815[工学-矿业类] 0801[工学-力学类] 

核心收录:

D O I:10.3880/j.issn.1006-7647.2022.02.010

馆 藏 号:203108667...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