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乐论“感”范畴综论--以《礼记·乐记》为中心 收藏
中国乐论“感”范畴综论--以《礼记·乐记》为中心

中国乐论“感”范畴综论--以《礼记·乐记》为中心

作     者:王虹霞 林桂榛 Wang Hongxia;Lin Guizhen

作者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曲阜273165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早期乐论基本范畴之研究”(项目编号:15BZX044)的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年 卷 期:2022年第2期

页      码:53-65页

摘      要:中国古代乐论素以“感”字为核心来阐述音乐(声响)与情感(人心)之互动关系或互触机制。《乐记》18见“感”字及纬书《乐动声仪》谈及“六声—六情”互动关系及“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感→思→积→满→作”心理规律,强调音乐参与人“感于物而动”及音乐生活“慎所以感之者”。古人多以“动人心也,动也,应也,触也,发也,撼也”等释“感”,“感”源自“咸”字(感咸互训);“咸”有“皆、悉、减、感、动”诸义,皆源自“咸”字的斧钺砍击之象。“咸”甲骨文作,金文作,或类似斧砧之象(■);“咸”之戌(■)部即戉(■)符,戉即钺即斧(最初为石斧)。“咸”由斧戉砍击之象而衍有触动义、杀减义,又因砍下、砍去某物而衍有皆、悉之义(如金文“成”表砍去而衍有毕、终之义),且撼、憾、减等字(含字义)亦源自斧钺砍击之象的“咸”字无疑。古人以“动”释“咸—感”且此“感”包含物理触动、生理触动、心理触动三大层面。厘清汉语“感”字的全部来源或语言真相,古人所谓“音乐—人心”之“交感”才可在“物理→生理→心理”触动及“心理→生理→物理”作用层面说清其互动关系与发生机制。准此,古人“音—心”交感论于艺术规律而言实相当的准确与科学。

主 题 词:     乐记 交感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2[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06[历史学] 060207[060207] 0602[0602] 

D O I:10.3969/j.issn.1008-9667.2022.02.009

馆 藏 号:20311292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