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改进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TOD评估 收藏
基于改进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TOD评估

基于改进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TOD评估

作     者:张志健 高顺祥 陈越 肖中圣 邓进 许奇 ZHANG Zhi-jian;GAO Shun-xiang;CHEN Yue;XIAO Zhong-sheng;DENG Jin;XU Qi

作者机构:北京交通大学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7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21001 71971021) 

出 版 物:《交通运输研究》 (Transport Research)

年 卷 期:2022年第8卷第3期

页      码:143-153,165页

摘      要:为有效评价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的实施效果,以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程度为切入点,基于经典的节点-场所(Node-Place,NP)模型,引入客流作为第三维度,提出节点-场所-客流(Node-Place-Ridership,NPR)模型,从三维度定量评估轨道交通站点的发展水平和维度间协调程度。以厦门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分别从三维度计算共33项基础指标值,并以各指标的全局莫兰指数为权重计算各维度指标的加权和,得到各维度归一化的价值,最终利用K-means方法对各站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P模型将车站分为6类,NPR模型则进一步结合客流指标重新调整车站类别,修正节点或场所价值单一指标在结果分类中的过大权重,15座车站的分类在工作日NPR模型中有所变化。此外,工作日厦门地铁中高客流站点集中于岛内,其中1号线站点场所价值偏高,2、3号线站点则多属于平衡类;岛外1号线站点多属于依赖类,各项指标值均偏低,2、3号线站点节点价值偏高。研究表明站点分类与城市建设进度紧密相关,站域范围内的交通、土地利用与客流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在未来开发中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规划建设,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主 题 词:城市轨道交通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时空大数据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303[082303] 082302[082302] 0823[工学-农业工程类] 

D O I:10.16503/j.cnki.2095-9931.2022.03.015

馆 藏 号:20311337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