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 收藏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作     者:郭玲 宁才晟 王文烂 GUO Ling;NING Caisheng;WANG Wenlan

作者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州350002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350117 

基  金: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其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编号:JAT200956)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科技类)“中国木质林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其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编号:KY20200201)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数字经济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编号:2021-TD-001) 

出 版 物:《林业经济》 (Forestry Economics)

年 卷 期:2022年第44卷第5期

页      码:23-40页

摘      要: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浆、纸张和印刷品”两类木质林产品,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生产侧碳排放量,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95-2010年两类林产品生产侧总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下降,说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提高;而2011-2018年总排放量逐渐降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上升,关键在于2011年碳交易点的设立间接推动林产品内需排放的下降;1995-2018年纸浆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木材等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发现比较碳指数大于1,中国林产品出口碳强度一直高于进口碳强度,说明其生产侧承担了较高碳排放量。结构分解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技术效应起主导的抑制作用,规模效应起主导的正向作用,并且贡献率大小接近,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抵消;结构效应贡献率最低,但对于总体上占比下降的纸浆、纸张和印刷品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政策启示:在保证中国林产品贸易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林产品出口规模,更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林产品产业升级。

主 题 词:林产品贸易 生产侧碳排放 结构分解分析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比较碳指数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财政学类] 02[经济学] 020205[020205] 083305[083305]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动物生产类] 0833[0833] 

D O I:10.13843/j.cnki.lyjj.20220524.001

馆 藏 号:203113474...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