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笔谈: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 收藏
笔谈: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

笔谈: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

作     者:孙华 王建新 赵荣 张颖岚 刘卫红 余洁 Sun Hua;Wang Jianxin;Zhao Rong;Zhang Yinglan;Liu Weihong;Yu Jie

作者机构: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福建泉州362000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27 陕西省政府参事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中心陕西西安710004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7 

出 版 物:《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年 卷 期:2022年第4期

页      码:4-15页

摘      要:大遗址保护是从“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大遗址的发现、遗产价值内涵和构成、遗产保存状况等,都依赖于考古工作的揭示和认知;另一方面,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又推动了考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各级政府没有真正依法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遗址保护和土地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矛盾;保护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涉及的各行业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以及大遗址保护缺乏国家专项政策的支持,等等。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从文物领域的行业性工作走向全民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既坚守“专业性”,又延展“公共性”,不仅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进一步激发和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到的“决策权”与“参与权”之争,主要出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决策群体—社会公众”等几个不同层面,其各自不同的诉求对大遗址保护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应明确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的人口、土地、拆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拓宽大遗址保护利用资金渠道;完善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国家性和公共性、整体性和废墟性、未知性和学术性等基本特征,国家所有、国家管理和全民共享应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属性。当前考古遗址公园的种种问题反映了其运营管理仍然有待理论的指导,尚待构建起符合考古遗址公园自身特性及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

主 题 词:大遗址 保护利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共性 文化产品 文化生态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历史学类] 05[文学] 060107[060107] 06[历史学] 060109[060109]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馆 藏 号:20311378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