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构造地貌学分析 收藏
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构造地貌学分析

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构造地貌学分析

作     者:王丹 董有浦 焦骞骞 张东越 段佳鑫 余华玉 Wang Dan;Dong Youpu;Jiao Qianqian;Zhang Dongyue;Duan Jiaxin;Yu Huayu

作者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中国建筑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2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02215 41762017 41672206) 

出 版 物:《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年 卷 期:2022年第47卷第8期

页      码:3016-3028页

摘      要:滇中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晚期构造变形机制的理想场所.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下地壳流”和“刚性块体挤出”两种模式,前者认为地块构造活动分布较为均匀,后者认为构造活动沿断裂带更为强烈.由于地貌指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为厘定研究区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30 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滇中地区31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及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形状指数(BS)、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谷底宽度与谷间高度比(VF)这5种地貌指数,综合这五种指数得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_(at)),并利用构造地貌指数(I_(at))揭示了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及金沙江两侧的I_(at)值相对较小,其他部位相对较高,这表明滇中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发育在断裂带附近,与“刚性块体挤出”模式相一致.滇中地块中部的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表明其地貌活动性较强.这是由于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及河流重组,导致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切割力增强,从而造成金沙江两侧HI值、BS值、SLK值增高和VF值降低,使得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

主 题 词:滇中 新生代 构造变形机制 河流地貌 相对构造活动性 构造地质. 

学科分类:070904[070904]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核心收录:

D O I:10.3799/dqkx.2021.146

馆 藏 号:203114396...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