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早期农耕文明中的“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形态与理念构建研究 收藏
早期农耕文明中的“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形态与理念构建研究

早期农耕文明中的“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形态与理念构建研究

作     者:程万里 CHENG Wan-li

作者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祭祀图像的历史重构”(20AF008) 

出 版 物:《中国农史》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年 卷 期:2022年第41卷第6期

页      码:40-49页

摘      要:“二十四节气”随着先民观象授时、时空合一、阴阳五行、自然崇拜等观念衍生而出,其作为思想和观念的物化载体,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古代历法属于阴阳合历,就是以朔望月与太阳年并行为基础的历法,首先他们通过平分两分日的距离很快找到了两个至点(冬至与夏至),而后通过平分四时(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找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接着他们把八节之间的距离平均三分,定立“二十四节气”。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源起于天文观测及农耕时间的需求,从最初的春秋,到四季演化形式,到与方位、四季以及物候的融和,逐步趋向完善,并最终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时序体系,默默地指导着中华大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活的次序。

主 题 词:农耕文明 二十四节气 演变 理念 

学科分类:060202[060202] 06[历史学] 060207[060207] 07[理学] 0602[0602] 0712[理学-统计学类] 

核心收录:

馆 藏 号:203117847...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