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 收藏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

作     者:沈赟 谢伟晔 李函星 王芬 戴永萍 刘春风 Shen Yun;Xie Weiye;Li Hanxing;Wang Fen;Dai Yongping;Liu Chunfeng

作者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苏州21500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苏州21500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苏州215004 

基  金:“十四五”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ZDXK202217)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LT201924,SKJY2021090)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科建设托举工程(优势学科托举项目XKTJ-XK202001) 

出 版 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56卷第5期

页      码:485-493页

摘      要:目的通过测量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探讨其在早期帕金森病脑干评估中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辅助诊断效能。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123例(帕金森病组)及同期经广告招募的健康对照者122名(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胸锁乳突肌肌源性VEMP(cVEMP)及眼外肌肌源性VEMP(oVEM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VEMP的参数特点,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VEMP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辅助诊断效能。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帕金森病组内VEMP参数与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帕金森病组的cVEMP双侧潜伏期[左侧P1潜伏期(Lp13):19.0(16.4,20.9)ms比13.1(12.0,14.2)ms,Z=-11.18,左侧N1潜伏期(Ln23):27.4(24.6,29.9)ms比21.2(19.8,23.0)ms,Z=-10.14;右侧P1潜伏期(Rp13):18.8(16.2,20.9)ms比13.0(11.7,14.1)ms,Z=-10.84,右侧N1潜伏期(Rn23):27.7(24.3,29.7)ms比21.1(19.6,22.9)ms,Z=-10.50]以及oVEMP双侧潜伏期[左侧N1潜伏期(Ln10):12.7(10.7,14.4)ms比10.4(9.7,11.4)ms,Z=-8.02,左侧P1潜伏期(Lp15):16.5(15.1,18.3)ms比14.5(13.4,15.3)ms,Z=-7.96;右侧N1潜伏期(Rn10):12.8(11.4,14.0)ms比10.5(9.7,11.5)ms,Z=-8.85,右侧P1潜伏期(Rp15):16.7(15.3,18.3)ms比14.4(13.3,15.1)ms,Z=-9.39]均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 VEMP特别是cVEMP作为一种无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可反映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脑干功能损伤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早期筛选价值。

主 题 词:帕金森病 脑干 ROC曲线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类] 100204[100204] 10[医学] 

核心收录:

D O I:10.3760/cma.j.cn113694-20221010-00755

馆 藏 号:20312140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