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模式改造对灰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及机械适应性的影响 收藏
模式改造对灰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及机械适应性的影响

模式改造对灰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及机械适应性的影响

作     者:王文军 陈奇凌 郑强卿 王晶晶 张桂兵 李海霞 WANG Wenjun;CHEN Qiling;ZHENG Qiangqing;WANG Jingjing;ZHANG Guibing;LI Haixia

作者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林园研究所/库尔勒香梨种质创新与提质增效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基  金:兵团开放课题“南疆枣园疏密改造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兵团重大科技项目“特色林果业(红枣、苹果、香梨和葡萄)简约栽培标准化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2019AA004) 兵团重大科技项目“主干结果型果园发育生理特征及调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1AA005) 兵团第一师项目“红枣病虫害绿色标准化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S202202NY015) 南疆科研条件建设计划项目“库尔勒香梨种质创新与提质增效兵团重点实验室”(2020DA004) 

出 版 物:《新疆农业科学》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3年第60卷第4期

页      码:925-934页

摘      要:【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_(1)、M_(2)、M_(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_(2)株高最高,M_(1)株高最低,6、7月时M_(1)与M_(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_(1)冠幅显著最小,M_(1)为89.1 cm,较CK小13.1%;M_(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_(2)为99.0 cm;M_(3)冠幅显著最大,M_(3)为139.0 cm;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枣园作业间距,M_(1)、M_(2)超过3.0 m,便于各类农业机械进园作业,M_(3)在2.7 m左右;模式改造显著减小了灰枣个体及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了树冠的无截取散射(DIFN)、透射率(TRANS)以及叶倾角(MTA)。其中,CK的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无截取散射、透射率及叶倾角最小,M_(1)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最小、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M_(2)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新模式中最大,其截获光辐射能最多,M_(3)个体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个体及群体叶倾角均最大;灰枣个体的LAI、DIFN、TRANS和MTA与群体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1),M_(3)的个体LAI、DIFN、TRANS与群体关系紧密度最小(R 2值最小),其单株个体调控对枣园群体光合效益提升相较M_(1)、M_(2)低。【结论】模式篱壁形(M_(1))、主干形(M_(2))是更适宜当地灰枣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

主 题 词:灰枣 模式改造 个体和群体 冠层特性 机械适应性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2[农学-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090201[090201] 

D O I: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7

馆 藏 号:20312196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