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收藏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作     者:孙旭伟 姜泳波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Sun Xuwei;Jiang Yongbo;Wang Nailiang;Wang Yahui;Zhao Hongyan

作者机构: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 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基  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渭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20JR10RA443) 甘肃省软科学专项(20CX9ZA026)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重点项目(2020zfcg02072) 

出 版 物:《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43卷第4期

页      码:405-412页

摘      要:[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主 题 词: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区 

学科分类:082802[082802] 090707[090707] 0907[农学-草药学] 08[工学] 0828[工学-建筑类] 09[农学] 0815[工学-矿业类] 

D O I:10.13961/j.cnki.stbctb.20230508.003

馆 藏 号:20312405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