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活态性”到“活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的意义探源与实践分析 收藏
从“活态性”到“活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的意义探源与实践分析

从“活态性”到“活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的意义探源与实践分析

作     者:黄仲山 Huang Zhongshan

作者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北京10010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17ZDA017)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经验与创新模式研究”(2022C7145)的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新疆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年 卷 期:2023年第5期

页      码:148-154,176页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一种活态文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概念经历了一个语境化的过程,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静态”等概念的对应中形成自身的独特内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性,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成为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一种实践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实践中,需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性,深入理解由活态性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源流体系,以活态化保护与传承为目标,彰显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活起来”并传之久远。

主 题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文化 活态性 活态化 活态化传承 

学科分类:1305[艺术学-设计学类] 1304[艺术学-美术学类] 13[艺术学] 

核心收录:

D O I:10.20003/j.cnki.xjshkx.2023.05.014

馆 藏 号:20312415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