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汉语诗歌节奏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 收藏
汉语诗歌节奏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

汉语诗歌节奏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

作     者:张中宇 ZHANG Zhongyu

作者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新诗韵律学的现代历程研究”(21BZW029) 

出 版 物:《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29卷第5期

页      码:173-183页

摘      要: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主 题 词:汉语诗 节奏构成要素 双音化 形成原理 诗性语言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核心收录:

D O I: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3.08.003

馆 藏 号:20312423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