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贞”“真”同源异用论儒道天人观的分野 收藏
从“贞”“真”同源异用论儒道天人观的分野

从“贞”“真”同源异用论儒道天人观的分野

作     者:孙广 张俊华 SUN Guang;ZHANG Junhua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广东珠海519082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基  金: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新子学’视域下明代诸子学复兴研究”(GD22YZX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诸子学通史”(19ZDA244) 

出 版 物:《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48卷第1期

页      码:29-37页

摘      要:作为儒道两家核心概念的“贞”与“真”,学界历来认为其形音义相近,从字源学上探讨两字之关系和分化,乃是探讨儒道分野的一条可行进路。从字源上看,“真”与“贞”本为一字,皆象投人于鼎以烹之,乃是一种以人肉歆享鬼神的人祭之礼,代表初民“人”完全从属于“天”的天人观,同时又暗含天道为人事服务的意味。二字后来的区别和分化,是儒道天人观差异所致。道家出于史官,延续上古巫史传统,注重“以人合天”,侧重于使用“真”字,其内涵均强调天然,反对人为,正是对人祭仪式中“人”从属于“天”这一精神的继承。儒家继承周公以来的礼乐传统,注重“以天合人”,强调天道为人事服务,其重点在于王道政治。故儒家使用“贞”字,从祭祀占卜之对鬼神的顺从,衍生为下顺乎上的政治秩序之“正”,其阐释重点由“神”转向“人”。“真”“贞”二字虽然源出宗教祭祀,但在儒道两家的运用中均注重于人与社会的合理秩序。二者意义的区分,也代表了中国早期天人观发展的两条典型路径。

主 题 词:  儒家 道家 天人观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类] 010102[010102] 

核心收录:

D O I:10.13796/j.cnki.1001-5019.2024.01.004

馆 藏 号:20312611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