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记谱法转型引发的宋代“十六声”问题——兼论北宋乐论中“十六钟”的实践性 收藏
记谱法转型引发的宋代“十六声”问题——兼论北宋乐论中“十六钟”的实践性

记谱法转型引发的宋代“十六声”问题——兼论北宋乐论中“十六钟”的实践性

作     者:陆晓彤 Lu Xiaotong

作者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基  金: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乐律学术语集释”(项目编号:2023CD03431)的阶段成果 

出 版 物:《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

年 卷 期:2024年第2期

页      码:38-47,95页

摘      要:“十六声”是宋代独具时代性的乐律问题,它在北宋雅乐讨论中演化成了更实际的“十六钟”问题,即大乐编钟是否以“黄钟”至“清夹钟”共16枚成编。支持者认为“十六钟”为古制不容更改;反对者则认为钟磬编悬历来未有定制,“四清声”等同于“郑卫之音”,应当废除。已有成果普遍认为“十六声”问题是纯粹的文化观念问题,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使“音律尊卑有序”。本文从景祐乐论中李照、冯元两方观点入手,梳理两宋论乐史料、结合两周编钟的编列实际、考辨宋代筚篥的特殊“头管”地位,认为“十六声”这个并不特殊的音域范围,之所以能在宋代成为乐论重点并延续至明清两朝,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乐谱体系的转型-是由筚篥专用指位谱(管色谱)演进为通用音位谱(俗字谱)所导致的,并据此推测中国古代记谱法的这次重大转型完成于公元11世纪之前。

主 题 词:宋代雅乐 四清声 俗字谱 管色谱 筚篥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060207] 0602[0602] 

核心收录:

D O I:10.13812/j.cnki.cn11-1379/j.2024.02.004

馆 藏 号:20312732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