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人格结构视域下繁漪的悲剧命运分析 收藏
人格结构视域下繁漪的悲剧命运分析

人格结构视域下繁漪的悲剧命运分析

作     者:金婕 梁馨誉 白光玲 周海芸 侯宁 Jin Jie;Liang Xinyu;Bai Guangling;Zhou Haiyun;Hou Ning

作者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基  金:2023年度广西师范大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理论课程实践与转化——以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课程建设为例”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S202310602048 

出 版 物:《艺术科技》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37卷第10期

页      码:113-115页

摘      要:目的: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繁漪作为关键人物,其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多变的心理轨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文章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维度探析《雷雨》中繁漪内在的人格斗争以及性格特点,对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进行深层剖析,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走向,以深度理解特殊时代女性精神焦灼下的生命历程。方法:文章采用文本阅读法与精神分析法展开探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本我层面,爱欲的本能促成了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恋,而在背叛过后,爱恨之间的转化激发出繁漪自身最原始的冲动,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覆灭;在自我层面,繁漪遵循现实原则,在婚姻与恋爱中不断作出妥协与让步,一次次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救;在超我层面,在夫权秩序下,繁漪性格中带有无法根除的封建性与软弱性,她一方面厌恶夫权秩序对女性的极端束缚,另一方面又享受夫权秩序下获得的特权,其在夫权面前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结论:人物行为的构建与发展明显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的影响。繁漪的本我体现了繁漪对爱的渴望及其内心对毁灭与死亡的冲动本能。这种占据主导性的本我的冲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繁漪的人生轨迹。

主 题 词:《雷雨》 繁漪 人格结构 女性角色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13[艺术学] 

D O I:10.3969/j.issn.1004-9436.2024.10.034

馆 藏 号:20312834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