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他们呼唤公正——公正对待进城务工农民调研附记 收藏
他们呼唤公正——公正对待进城务工农民调研附记

他们呼唤公正——公正对待进城务工农民调研附记

作     者:曾少鸿 

出 版 物:《政协天地》 

年 卷 期:2003年第5期

页      码:17-19页

摘      要:前言脏活累活重活险活面前,是谁冲在前列?夜深人静的时候,谁哄着别人的孩子入眠?谁在烈日与暴雨中上门送气送水?谁奔走于家家户户以小时计费做杂活?医院里,一个个危重病人是谁推送?工地上,一幢幢高楼大厦由谁盖起?是民工——进城务工农民。他们别无选择地奋战在城市灼热的阳光下,栖息在简陋的地下室、工棚里,生活中缺少阳光的照耀和温暖。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却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一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着自己的队伍,目前,在全国共有这样的人1.3亿左右,仅在福建省就有300万之众,据专家推测,今后20到25年内,中国民工的数量将逐步增加到3亿、6亿甚至更多。但是,长期以来,进城务工农民被城里人强行冠以各种无奈的称呼——"盲流"、"黑户"、"三无人员"、"闲散人员"、"打工仔(妹)"等等等等,而这些灰暗的称呼背后聚集着的,是挥之不去的歧视目光、排斥心理、侮辱意识……在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结构尚未彻底打破的现实情况下,民工既姓"农"又做"工",这种"边缘人"在城市里,住所没有人关心,子女教育没有人考虑,没有法律政策可以依归,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经常遭受被"收容"、"遣送"的噩运,社会福利的阳光更照不到他们身上,养老送终似乎永远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黄平博士所说,民工所受不平等、不公正、不人道待遇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几年来,民工权益在每年全国"两会"上一直受到中央政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不少地方提出,要把民工权益以法律、政策和形式明确下来,规范化、制度化,定一个明确的标准,给一个明确的说法。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重视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通知》犹如一道曙光,让亿万农民工眼前一亮,心头一热。5月26日,全国第一个关于民工福利待遇的规范《建筑工地规范管理达标创优标准》在北京宣武区出台。6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8月1日起实施,并同时废止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河南、江苏、重庆三省市近期先后宣布,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城乡一体的"一元制"居民户口管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差别,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这种从无视到保护,从"收容"到"救助",从禁锢到放开,从拒绝到接纳的观念和政策上的转变,让亿万农民工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公正对待他们的法律、法规出台——他们需要阳光的照耀和温暖,期待政策的保障和护佑。接连几个月来,省政协"公正对待农民工"课题调研组在苍震华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基层用工单位和管理部门,直接接触民工实际生活,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事实充分证明,我省在对待进城务工农民的观念意识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时候了。从物质上、精神上关爱进城务工农民,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并进一步成为市民,成了课题组成员的共识。课题组建议,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措施,从思想认识和政策设计两个方面,切实解决公正对待进城务工农民问题。

主 题 词:进城务工农民 农民工 公正对待 农民进城务工 城市生活 思想认识 调研 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 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类] 03[法学] 

馆 藏 号:20312846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