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 收藏
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

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

作     者:王雅楠 赵涛 WANG Ya-nan;ZHAO Tao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效率视角下电力系统节能减排优化策略研究"(编号:7137317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与配额分配策略研究"(编号:15YJA790091) 

出 版 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16年第26卷第2期

页      码:27-34页

摘      要:本文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研究全国30个省份分别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城镇化、工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省份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在各省市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断增大,其中东部省市的影响较大。工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在总体上有正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在2007年有负影响,说明存在能源回弹效应。因此,在总体上制定减排政策时,要分区域、分省域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同时要兼顾到欠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让经济发达的区域和省市适当承担较多的碳减排任务。具体来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公共的城市资源,分别从建筑、交通、工业和能源等方面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计划,同时,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或者低碳出行方式,从而减少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进而能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从工业结构方面来看,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以提供生产原料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林业,不断提升自然因素对碳的吸收能力;从能源强度来看,一方面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回弹效应,尽量减少能源回弹效应的消极影响。

主 题 词:空间差异 地理加权回归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核心收录:

D O 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04

馆 藏 号:20313610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