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急斜特厚煤岩体耦合致裂应用研究 收藏
急斜特厚煤岩体耦合致裂应用研究

急斜特厚煤岩体耦合致裂应用研究

作     者:崔峰 来兴平 陈建强 孙秉成 

作者机构: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西安科技大学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27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251600)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2014CB260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361206) 

出 版 物:《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5年第34卷第8期

页      码:1569-1580页

摘      要:为达到更好的煤岩体致裂效果并弥补爆破与注水方式的缺点,提出耦合致裂工艺及其分析方法与流程。以急斜特厚煤岩体耦合致裂为工程背景,完成复杂环境下煤岩体耦合致裂方案设计,采用BP神经网络对耦合致裂后煤体的可放性(U)进行预测,对比分析不同方法间U的差异,最后采用微震监测的方法分析岩体的卸压效果。结果表明:耦合致裂工艺是提高急斜特厚煤岩体冒放性和解除应力集中的有效方法,煤岩体耦合致裂分析流程实现了耦合致裂效果的评估。BP神经网络预计在高阶段煤体和常规阶段煤体交叉区域预测的数据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实现煤体耦合致裂效果的评估。注水期间、注水后以及爆破后,低等级的微震事件次数略有上升,但高等级事件数下降的能量远大于新增低等级事件数的能量,注水后释放能量仅是注水前的12.5%,地面爆破后释放的总能量与爆破前相比降低了51%。耦合致裂效应突出表现在将高等级的微震能量转化为较多低等级能量事件的缓慢释放,降低了动力灾害的频次和程度,促使高压力缓慢释放、主动诱导→集中释放,实现了动态灾害显现向静态缓慢释放的转变。实践结果反映出在煤岩体的耦合致裂措施下,顶煤的冒放性和动力灾害问题均得到较好的控制和解决。

主 题 词:采矿工程 急斜特厚煤岩体 耦合致裂 微震监测 神经网络 

学科分类:081901[081901] 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海洋工程类] 08[工学] 0818[工学-交通运输类]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类] 0815[工学-矿业类] 0816[工学-纺织类] 0813[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0814[工学-地质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3722/j.cnki.jrme.2014.0791

馆 藏 号:203139780...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