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收藏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     者:屈佳伟 田磊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于晓芳 张悦忠 QU Jia-wei;TIAN Lei;YU Chang-sheng;AI Jun-guo;LIU Yu-long;YU Xiao-fang;ZHANG Yue-zhong

作者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内蒙古兴安盟音德尔137600 

基  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7YFD0300800)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BR220119)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LHMS03014) 

出 版 物:《玉米科学》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第32卷第8期

页      码:55-62,71页

摘      要:采取随机区组大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条深旋+秸秆还田(SCR)、深松+秸秆还田(SSR)、深翻+秸秆还田(DPR)、免耕+秸秆还田(NTR)、条深旋(SC)、深松(SS)、深翻(DP)、免耕(NT)、农户浅旋(RT)9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春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与RT处理相比容重均有下降,其中DPR处理降幅最大,为14.96%。SC处理表现出良好的贮水能力,与RT处理相比贮水量提高了12.4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大,与RT处理相比提高了5.33%。DPR处理更有利于花前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到了15.92 kg/hm^(2);SSR处理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29.46 kg/hm^(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产量最大,其次是SSR处理,与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2.52%、11.13%。研究表明,深翻+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评分较高,可作为东北黑土区提高耕层土壤质量、合理利用玉米秸秆的推荐耕作措施。

主 题 词:春玉米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状 干物质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1[农学-植物生产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8

馆 藏 号:20314564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