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收藏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作     者:罗小杰 LUO Xiao-jie

作者机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10 

基  金:武汉地铁集团地铁工程岩溶专题研究项目 

出 版 物:《中国岩溶》 (Cars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3年第32卷第2期

页      码:195-202页

摘      要: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主 题 词:构造演化 岩溶作用 岩溶发育史 凹陷 碳酸盐岩条带 侵蚀基准面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5[理学-地理科学类] 070501[070501] 

D O I: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馆 藏 号:20314881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