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收藏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作     者:刘彩霞 王慧敏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Liu Caixia;Wang Huimin;Zhang Meili;Liang Lingyu;Cai Yanglian;Wang Yang;Wang Zheng;LüQuan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林草局桦南154403 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人民政府农业和农村办公室慈溪321118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和农村办公室乾潭311602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泰安271018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22300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176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401005) 

出 版 物:《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年 卷 期:2025年第61卷第1期

页      码:17-25页

摘      要:【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主 题 词: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动物医学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1707/j.1001−7488.LYKX20230044

馆 藏 号:20315632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