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东北晚更新世真猛犸象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收藏
中国东北晚更新世真猛犸象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中国东北晚更新世真猛犸象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作     者:杜至诚 盛桂莲 胡家铭 邢凡成 王斯人 李富强 肖博 宋世文 郑铭旻 袁俊霞 赖旭龙 Zhicheng Du;Guilian Sheng;Jiaming Hu;Fancheng Xing;Siren Wang;Fuqiang Li;Bo Xiao;Shiwen Song;Mingmin Zheng;Junxia Yuan;Xulong Lai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8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青冈县古生物化石保护中心绥化151600 大庆博物馆大庆16331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武汉430078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2027 42472008)资助 

出 版 物:《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25年第70卷第1期

页      码:121-133页

摘      要: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是中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核心动物,在晚更新世时期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的中高纬度地区,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东北一带.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真猛犸象材料的基因组层面的研究极为匮乏,导致其分类和溯源问题不甚明朗.本研究获取到中国东北16个真猛犸象样品的完整或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样品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或分子定年.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在晚更新世时期的中国东北地区分布有猛犸象全部已知3个线粒体遗传支系(Clade I、Clade II和Clade III),该时期该地区的猛犸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样品年代信息及各地种群的线粒体遗传结构表明,Clade I与Clade II、III的共同祖先在约163万年前的分化对应着草原猛犸象从欧亚到北美的第一次迁徙事件;在Clade I内部,中国东北种群与晚更新世时期第二次迁向北美的种群在61万年前已发生分歧.此外,本研究在中国东北真猛犸象样品中发现Clade II支系个体,表明该支系代表的种群曾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在末次盛冰期来临前,该种群可能发生了栖居地缩减并在中国东北形成小规模种群.本研究为探究中国东北真猛犸象的系统发育地位、遗传多样性及真猛犸象对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分子依据.

主 题 词:更新世 真猛犸象 古线粒体基因组 中国东北 遗传多样性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类] 04[教育学] 

核心收录:

D O I:10.1360/TB-2024-0694

馆 藏 号:20315638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