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正在加载...

相关文献

正在加载...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正在加载...
文献详情 >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 收藏
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及选育品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体色早期发育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及选育品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体色早期发育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作     者:胡艳 刘毅 马爱军 王海华 孙志宾 蒋宇航 曹郡文 张皓 黄智慧 马本贺 HU Yan;LIU Yi;MA Ai-Jun;WANG Hai-Hua;SUN Zhi-Bin;JIANG Yu-Hang;CAO Jun-Wen;ZHANG Hao;HUANG Zhi-Hui;MA Ben-He

作者机构: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青岛)青岛市海水鱼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 

基  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4BAB215039号 江西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军人才项目,20225BCJ22017号 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JXARS-10号 

出 版 物:《海洋与湖沼》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 卷 期:2025年第56卷第1期

页      码:214-225页

摘      要:为探究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Taiwan,以下简称台鳅)和选育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以下简称红鳅)体色发育形成过程中色素相关基因和通路的动态变化对体色发育及调控的影响,研究红鳅体色突变的形成机制,实验通过显微观察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究了台鳅和红鳅成鱼5种鱼鳍色素细胞类型、早期体色发育的过程,以及不同发育时期14个体色相关基因(tyr、mitfa、foxd3、oca2、dct、tbx2a、kita、slc45a2、pmela、asip1、edn3、creb3l2、gch1和apoeb)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台鳅5种鱼鳍含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红鳅5种鱼鳍含有黄色素和红色素细胞两种色素细胞;台鳅和红鳅色素细胞均在出膜后形成;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初孵仔鱼、仔鱼24 h和成鱼皮肤中,基因tyr、slc45a2在台鳅和红鳅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仔鱼24 h和成鱼皮肤中,基因mitfa和foxd3在台鳅和红鳅表达中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表明基因tyr、slc45a2不是“赣红1号”体色形成的关键突变基因,基因mitfa和foxd3可能与红鳅体色形成机制有关,研究为深入了解“赣红1号”体色突变发生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红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丰富了鱼类体色变异现象多样化的遗传机制。

主 题 词: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 “赣红1号”(“Ganhong No.1”) 色素细胞 体色发育 荧光定量PCR 

学科分类:090801[090801] 0710[理学-生物科学类] 07[理学] 0908[0908] 08[工学] 09[农学] 071007[071007] 0901[农学-植物生产类] 0836[0836] 071002[071002] 090102[090102] 

核心收录:

D O I:10.11693/hyhz20241000243

馆 藏 号:20315692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正在加载...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