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转型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收藏
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转型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转型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作     者:曲衍波 贺薪翰 董晓珍 刘春强 杨勇 李元超 QU Yanbo;HE Xinhan;DONG Xiaozhen;LIU Chunqiang;YANG Yong;LI Yuanchao

作者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14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济南250014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434,42471295)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4CGLJ17)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23) 

出 版 物:《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47卷第1期

页      码:68-83页

摘      要:【目的】探讨农村居民点转型特征可以丰富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体系,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空间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农村居民点在区域和村庄尺度的差异性表现形态,从“点”状和“面”状两个方面对其形态特征、转型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系统解析,并选取平原农区——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城乡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发展型和保留改善型4种典型村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4种类型农村居民点表现出不同的转型特征,城乡融合型的镇北社区和集聚提升型的邢店社区由若干一般村庄合并而成,呈现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集约、形状规整、分布集聚、结构均衡和功能协调的高度转型过程,体现了城乡融合和集聚提升的发展趋势;特色发展型的尉庄村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挖掘推进村庄原址改造,农村居民点结构和功能得到优化,呈现中度转型特点;保留改善型的新李村保留着一般村庄的传统发展模式,各种形态变化均较弱,呈现出低水平的农村居民点转型状态。②4种类型农村居民点转型的驱动机制由共性和差异性要素协同推进,是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主体行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会包容与政企联动、资源整合与组织领办、产业融合与公众参与、政府支持与集体自发组织等多元化转型路径。【结论】农村居民点转型是不同村庄内生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为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应针对其形态特征制定转型发展的应对政策。

主 题 词:土地利用转型 农村居民点 点-面形态 驱动机制 平原农区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08[工学] 120405[120405] 0833[0833] 083302[083302] 

核心收录:

D O I:10.18402/resci.2025.01.06

馆 藏 号:20315694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