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复合指纹法解析西南岩溶小流域泥沙来源 收藏
基于复合指纹法解析西南岩溶小流域泥沙来源

基于复合指纹法解析西南岩溶小流域泥沙来源

作     者:戴涛 蒋勇军 田兴 刘芳 韩莎 罗淑娥 DAI Tao;JIANG Yong-jun;TIAN Xing;LIU Fang;HAN Sha;LUO Shu-e

作者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基  金:重庆市科技局-院士专项(2022YSZX-JCX0008CSTB) 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项目(SWU-XDZD2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202108) 

出 版 物:《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45卷第2期

页      码:954-965页

摘      要:以重庆市中梁山凤凰村岩溶洼地为研究区,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选取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SIMMR、SIAR)量化潜在泥沙源地对洼地沉积物的贡献率,并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结合前人的观测结果,评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碳(TC)含量、砂粒含量、70%频度下土壤粒径(D70)、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硫元素(S)含量5种指纹因子的累积判别正确率为89.5%,可以作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4个模型的RMSE为:MixSIAR(2.05)、SIMMR(2.05)、SIAR(2.07)、IsoSource(2.34),其中所有贝叶斯混合模型的RMSE均小于IsoSource模型,说明使用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洼地沉积物泥沙来源比例的适用性高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其中MixSIAR模型与SIMMR模型的准确性最高,两者的计算结果类似,均表明耕地是洼地沉积物主要的泥沙来源地,沟壁是仅次于耕地的第二大泥沙来源地,而林草地的侵蚀产沙量最低.本研究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揭示了西南典型岩溶槽谷区洼地沉积物的泥沙来源,以期为类似泥沙来源研究提供模型选择的参考.

主 题 词:土壤侵蚀 复合指纹 岩溶槽谷区 泥沙来源 模型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082803[082803] 08[工学] 0828[工学-建筑类] 120405[120405] 

核心收录:

D O I:10.3969/j.issn.1000-6923.2025.02.035

馆 藏 号:20315714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