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乡村主体性及其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收藏
乡村主体性及其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乡村主体性及其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作     者:张凌媛 孙九霞 ZHANG Lingyuan;SUN Jiuxia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广州510275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519085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90)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5年第80卷第2期

页      码:453-474页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晰乡村的主体性水平,从乡村主体性视角透视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影响路径,对理解当前乡村社会“主体在场”与“主体缺场”并行逻辑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人地关系的适配与协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阳朔县漓江和遇龙河两河流域2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乡村主体性概念框架、建立乡村主体性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TOPSIS法,测度乡村主体性水平及乡村发展水平,进而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乡村主体性对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元影响路径。研究表明:(1)乡村主体性理论具备推动乡村地位回归的话语意义、奠定乡村本体内涵的概念意义及明确“农民主体性”的动力意义,可解构为主体类型、主体意识、主体行动3个维度;(2)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主体性水平较为均衡、各维度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3)乡村地域系统包括人口、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资源五大子系统,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处于中低发展水平;(4)乡村主体性单个要素并不构成影响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必要条件,乡村地域系统高耦合协调度的组态路径以乡村主体性充分型为核心,乡村地域系统低耦合协调度的引发以乡村主体缺失型路径为主。

主 题 词:主体性 乡村主体性 乡村地域系统 耦合协调 阳朔县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0833] 083302[083302] 

核心收录:

D O I:10.11821/dlxb202502012

馆 藏 号:20315717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