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浮桥”到“星丛”: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1978—2024) 收藏
从“浮桥”到“星丛”: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1978—2024)

从“浮桥”到“星丛”: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1978—2024)

作     者:王昕 朱苇霖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明互鉴视域下中法电影文化交流史研究(1949—2024)”(项目编号:24CZW110)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世界电影》 (World Cinema)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码:68-81页

摘      要:1978年以来,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电影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法国电影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分为“浮桥”“武库”和“星丛”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巴赞的策略性误读帮助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被奉为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向更丰富的纪实美学方法的过渡。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巴赞、麦茨和米特里等人的思想,通过翻译与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和知识的“武库”。21世纪以来,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围绕电影与哲学、电影与媒介的讨论,以及发源于法国的“迷影”精神对中国电影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多重影响,促成了跨学科的丰富对话。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展示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从引介到融合的过程,探讨其在当前电影学术和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与演变。

主 题 词:法国电影理论 安德烈·巴赞 克里斯蒂安·麦茨 吉尔·德勒兹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13[艺术学] 

馆 藏 号:20315721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