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收藏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作     者:许家林 朱卫兵 轩大洋 王晓振 秦伟 金洪伟 鞠金峰 胡国忠 谢建林 屈庆栋 吴仁伦 汪锋 何昌春 李竹 XU Jialin;ZHU Weibing;XUAN Dayang;WANG Xiaozhen;QIN Wei;JIN Hongwei;JU Jinfeng;HU Guozhong;XIE Jianlin;QU Qingdong;WU Renlun;WANG feng;HE Changchun;LI Zhu

作者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008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可持续采矿技术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406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22A20169 52374143 42477497) 

出 版 物:《煤炭学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年 卷 期:2025年第50卷第1期

页      码:166-179页

摘      要: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动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在关键层理论应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其内涵包括2方面:一是“抓主要矛盾”,找到对岩层运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关键层(即主要矛盾),避免对覆岩均化处理。二是“关注全局”,将采动覆岩作为整体研究,充分考虑关键层所处的复杂地层场景条件可能对关键层破断的影响,从整个岩层移动角度研究矿压显现、水与瓦斯运移、开采沉陷等。按照全柱状学术思想研究岩层控制时,首先需要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开采尺度(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块段)地层的钻孔“全柱状”,即包含从开采煤层直到地表所有岩层信息的全取心完整柱状,根据研究区域内多个钻孔柱状的关键层判别,形成研究区域内岩层赋存特征的整体画像,避免仅采用局部柱状或综合柱状,也不能对全柱状进行均化处理。充分考虑原岩应力、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体载荷、开采部署等多种具体场景因素可能导致的关键层受载差异与破断异常,以及不同区域柱状关键层位置的变化可能对岩层运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关键层运动与各种采动损害的联系,据此分析问题发生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岩层控制方法。全柱状学术思想推进了岩层控制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解决了压架、突水、沉陷等灾害防控的系列工程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全柱状学术思想取得的岩层控制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建立了采动覆岩“关键层-松散层拱”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关键层结构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全柱状学术思想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典型实例包括:找出了浅埋煤层沟谷上坡段、松散承压含水层下等特定条件下开采压架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了压架防治工程难题;量化关键层位置对“导高”的影响,解决了顶板异常突水防治难题;提出了煤层群卸压瓦斯的“三带”分布,指导了卸压瓦斯抽采实践;研发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创建了地面钻孔一注式高效充填绿色开采新模式,解决了地表沉陷控制等难题,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主 题 词:全柱状 关键层 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岩层控制 绿色开采 

学科分类:081901[081901] 0819[工学-海洋工程类] 08[工学] 

核心收录:

D O I:10.13225/j.cnki.jccs.2024.1479

馆 藏 号:20315733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