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3-D多孔结构的小肠黏膜下组织在兔膀胱再生中的应用 收藏
3-D多孔结构的小肠黏膜下组织在兔膀胱再生中的应用

3-D多孔结构的小肠黏膜下组织在兔膀胱再生中的应用

作     者:储加强 马文军 张德迎 龙春兰 龚梦嘉 赵丽 魏光辉 张元原 

作者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1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干细胞实验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干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14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1704) 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81370701) 

出 版 物:《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16年第38卷第13期

页      码:1487-1493页

摘      要:目的探讨3-D多孔结构的小肠黏膜下组织(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在新西兰大白兔膀胱再生中的应用。方法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制备具有3-D多孔结构的SIS。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n=8),分别行膀胱半切术建立膀胱缺损模型,使用3种不同处理的SIS进行膀胱重建。A组:未经过氧乙酸(peroxyacetic acid,PAA)处理的SIS组;B组:PAA处理的SIS组;C组:PAA处理后100%胎牛血清浸润的SIS组。3组在术前及术后4周测定膀胱容量,并于术后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评估膀胱再生情况。结果应用SIS行兔膀胱重建术后4周,3组再生膀胱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依次降低,结石率分别为33.3%、28.6%、14.31%。与术前自身比较,术后4周3组膀胱最大容量均缩小且依次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织学检测示3组膀胱上皮细胞均有再生,与A组比较,B、C组的上皮再生更好,边缘区和中心区无明显差异。3组膀胱平滑肌的再生均不理想,但边缘区平滑肌再生较中心区多;在边缘区和中心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边缘区和中心区的再生血管面积依次增加,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PPA及胎牛血清处理后3-D多孔结构的SIS,具有良好的促进膀胱组织再生能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支架材料。

主 题 词:组织工程 小肠黏膜下组织 膀胱再生 血管化 

学科分类:1001[医学-基础医学] 100101[100101] 10[医学] 

核心收录:

D O I:10.16016/j.1000-5404.201510081

馆 藏 号:20318285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