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西式基督教到中式基督教风格——在中国推进本土文化适应中的建筑手段,1... 收藏
从西式基督教到中式基督教风格——在中国推进本土文化适应中的建筑手段,1919-1939

从西式基督教到中式基督教风格——在中国推进本土文化适应中的建筑手段,1919-1939

作     者:高曼士 崔金泽(译) Thomas Coomans

作者机构:比利时鲁汶大学工程学院建筑学部 雷蒙·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 不详 

出 版 物:《建筑史》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年 卷 期:2016年第2期

页      码:190-200页

摘      要:在1900年以后的中国,教堂的重建采用了许多种不同的西式风格。其中,哥特式在法国和比利时的传教士当中最为流行。如传教士建造师和羹柏(De Moerloose)设计的教堂,都从属于基督教普世文明中的一种保守的世界观。1919年,教皇本笃十五世(Benedict XV)发布了一项旨在发展本土教会和牧师的新传教政策。此后,主教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在中国推行的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充满雄心的建筑方案。1927年,修道士艺术家葛利斯(Adelbert Gresnigt)奉命创造了一种新的 中式基督教风格 ,对建筑的本土文化适应与现代化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做出回答。北京辅仁大学校舍(1929—1931)即是他的杰作:它有着古典的平面布置、功能主义的混凝土结构和中国风格的表皮。这种 中式基督教风格 被进步的传教士和许多中国基督徒所支持,但却激起了保守派传教士和一些中国天主教徒的反对,这些人并不希望看到状如寺庙和佛塔的教堂。

主 题 词:东西方文化交流 教堂 本土文化适应 风格 建造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类] 010107[010107] 

馆 藏 号:20321022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