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收藏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作     者:邢金善 Xin Jinshan

作者机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出 版 物:《南方文物》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年 卷 期:2010年第3期

页      码:93-97,106页

摘      要:冷兵器时代,剑是防身和作战的一种短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美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经过侠士的(武)术化、道教的神化与儒家的写意洗炼,剑器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和舞具,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和中国特有的"侠义"崇拜,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学意境,在国人心中占据着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剑(舞)文化。在华人世界里,崇剑、尚剑的流风习俗至今绵延不绝。剑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表明远在我国的黄帝、蚩尤时期,就发明了剑器,但那只不过是剑的雏形罢了。史书和考古资料表明,剑器在商朝中后期已大致成形。西周初年,经过武王以"修文教"为目的的调整之后,剑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了人文教化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兼备了健身、娱情和修养心性的体育功能。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但在商至汉初的千余年间,剑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活跃于战场上。晋、唐以后剑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代表权利和身份的礼器。但是,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佩剑不可随心所欲。据唐代徐坚等编篡的《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与剑器在古代逐渐发展和盛行的同时,剑舞也伴随着剑术的产生而出现了。它始于春秋,兴于唐宋。其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剑术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千百年来,演绎成了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龙行剑等诸多著名的剑术套路。其共同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飘逸、矫健优美。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剑舞的发展与剑在战争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和礼仪作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汉初,剑逐渐被利于砍杀的刀所取代。一些将校官吏由佩剑改为佩刀。汉魏以后,佩剑的用途除了防身外,更多是用于作佩饰。西晋时,朝官上殿所佩带的剑,竟改为木制品,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或者成为配有玉佩饰的身份标识。隋唐时期,剑器逐渐演变成了王权或者会所某些特权的象征,出现了广为民众传颂或旧戏曲里演绎的上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的"尚方宝剑"文化。北宋时期,宋太宗以剑舞之法来训练军士。南宋至元朝,从舞蹈意义上讲的剑舞基本上从艺术舞台上销声匿迹了。元人普遍带刀不带剑,自然也就谈不到剑舞了。明清时期,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新中国成立后,剑舞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艺术、杂技艺术中的剑舞之技大放异彩。而民族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更使古老的铸剑艺术纷纷再现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铸造了"香港回归剑"、"澳门回归剑"、"千年龙剑"、"中华第一剑"等,并将它们作为国礼赠送给相关国家和地区。最近,国威剑、法威剑、军威剑、奥威剑等,又被研制出来并分别赠送给人民大会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奥组委等。经过后人的努力,凝结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传统的剑文化不断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剑器的文化内涵,就是正义、正气的象征,是我们民族文化——"龙"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今仍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剑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独特贡献,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传统剑文化任重而道远。

主 题 词:中国传统 剑文化 考论 《说文解字》 段玉裁 许慎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历史学类] 06[历史学] 060109[060109] 

D O I:10.3969/j.issn.1004-6275.2010.03.013

馆 藏 号:20321052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