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 收藏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

作     者:丁永亮 李锦 闫慧荣 和文祥 田霄鸿 DING Yong-liang;LI Jin;YAN Hui-rong;HE Wen-xiang;TIAN Xiao-hong

作者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重点项目"(ZD2013012)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15) 

出 版 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14年第42卷第3期

页      码:137-144页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适宜模式。【方法】试验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三原县,在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轮作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个因素,每个因素下设3个水平(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和小麦秸秆不还田模式;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玉米秸秆粉碎深松还田模式和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共组成9种模式,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5~30和3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TEI)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相比,8种秸秆还田模式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34.7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27.0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模式总体上提高了5~60cm土层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6种酶的活性,除脱氢酶外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5~60cm土层,所有秸秆还田模式TEI均高于对照,总体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TEI增幅最大,达到40.23%。土壤FDA水解酶、蔗糖酶和TEI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表征秸秆还田模式的优劣。【结论】综合考虑可知,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是陕西关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

主 题 词: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总体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碳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3[0713] 

核心收录:

D O I:10.13207/j.cnki.jnwafu.2014.03.036

馆 藏 号:203212129...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