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 收藏
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

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

作     者:刘君龙 纪友亮 杨克明 朱宏权 潘亚男 余加松 王天云 Liu Jun-long;Ji You-liang;Yang Ke-ming;Zhu Hong-quan;Pan Ya-nan;Yu Jia-song;Wang Tian-yun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7 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贵州兴义56240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672098 41272157)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编号:2014D-5006-01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编号:2462013YJRC038 2462015YQ010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3-002)联合资助 

出 版 物:《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年 卷 期:2017年第28卷第1期

页      码:14-25页

摘      要: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在中侏罗世沙溪庙组沉积期,是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前缘坳陷位于大巴山山前。这一时期,气候炎热、干旱,受山前构造抬升的影响,大量碎屑物质从周围高耸山脉汇入盆地,发育了一套河流—下切谷沉积体系。在前陆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位置的河流沉积体系受不同程度的自旋回和异旋回等因素的控制,前人对这方面研究的较少。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阐明了沙溪庙组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重点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前陆盆地河流相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2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均发育典型的沉积旋回,即下切谷—河流—三角洲,其中下切谷的厚度一般为20~30m,宽度为6~13km;2在低频层序发育时期,构造、气候等异旋回过程控制着河流沉积体系的进积与退积;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河流的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等自旋回过程决定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变化,即从上游到下游,由于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河道的侧向加积作用逐渐减弱,河道或河谷的宽度逐渐减小;3建立了前陆盆地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该模式对发育在前陆盆地的河流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 题 词:前陆盆地 河流相 下切谷 控制因素 中侏罗世 川西坳陷 

学科分类:0820[工学-航空航天类] 08[工学] 082002[082002] 

核心收录:

D O I:10.11764/j.issn.1672-1926.2016.11.016

馆 藏 号:20321564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