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收藏
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作     者:李强 乔文臣 魏建伟 孙书娈 李慧敏 孟祥海 李丁 赵明辉 赵凤梧 Li Qiang;Qiao Wenchen;Wei Jianwei;Sun Shuluan;Li Huimin;Meng Xianghai;Li Ding;Zhao Minghui;Zhao Fengwu

作者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衡水053000 

基  金: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CARS-3-2-3) 国际挑战计划"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GCP SP3 G4007.06) 小麦诱变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创制(2016YFD0102101) 

出 版 物:《中国农学通报》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17年第33卷第14期

页      码:9-14页

摘      要: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主 题 词:冬小麦 '衡科6021’ 播期 种植密度 双晚技术 产量 产量构成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1[农学-植物生产类] 

馆 藏 号:20323268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