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用于治疗难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的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收藏
用于治疗难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的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用于治疗难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的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     者:莫少东 艾福志 李克维 李柯柯 陈树金 MO Shao-dong;AI Fu-zhi;LI Ke-wei;LI Ke-ke;CHEN Shu-jin

作者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015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510010 

基  金: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C065) 

出 版 物:《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年 卷 期:2017年第35卷第3期

页      码:307-311页

摘      要:目的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型融合器。挑选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失稳状态及进行3种内固定方式[(TARP+融合器(A1);TARP+髂骨块(A2);后路椎弓根钉棒技术(B)]处理。再测量不同状态下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6组动作的活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型融合器有三种型号:13/12/7,12/11/7,11/10/7(长/宽/高);矢状面角设计为:16°/18°/20°。生物力学数据分析显示:Cage组(A1)与髂骨组(A2)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屈伸及旋转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侧屈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配合TARP技术使用的新型融合器与TARP+髂骨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仿,在侧屈方向优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且融合器相对于髂骨块而言,理论上具有以下优势:(1)简化手术步骤;(2)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主 题 词:经口前路 寰枢椎 融合器 生物力学 

学科分类:0831[工学-公安技术类] 08[工学] 0836[0836] 

核心收录:

D O 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5

馆 藏 号:203233914...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