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收藏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作     者:李向宇 张启春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基  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财政保障标准与保障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3AH005) 2016年度华中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需求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51601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出 版 物:《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 卷 期:2017年第3期

页      码:90-95页

摘      要:基于2000年—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甚至部分影响效应截然相反。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绝对影响力,农民工素质和非农就业水平也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弱,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工资性收入负相关。分区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并不显著,中部农民工资性收入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关系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负面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可以推论出,要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东部地区应建立立体、有效的教育体系,尽快消除城乡户籍差异;中部地区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应努力开发自身资源禀赋,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主 题 词:农民工资性收入 固定效应模型 区域差异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104[070104] 0701[理学-数学类] 

D O I:10.3969/j.issn.1671-7155.2017.03.016

馆 藏 号:20323691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