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美学基础及其理论效应 收藏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美学基础及其理论效应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美学基础及其理论效应

作     者:杨一博 

作者机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基  金: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范式的更新路径研究"(16YB04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史观与美学理论更新路径研究"(16XJC720002)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7年第38卷第11期

页      码:174-180页

摘      要:当代德国民族主义理论基于自身理论框架,在对近代德国民族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将德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文艺作品作为其理论支撑,遮蔽了该时期文艺作品背后的美学基础。实质上,德国古典美学基于对历史意识的建构,通过对东方的审美想象,最终确证了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合法性地位及其路径。德国古典美学与民族精神形成间的理论关系,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形成理论关联,为中华美学精神提供重要的西方美学资源,另一方面基于美学与历史思维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对中国美学与民族政治共同体间的正向关系予以理论支撑。

主 题 词:美学与历史思维 东方想象 德国古典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类] 010106[010106] 

核心收录:

D O I:10.3969/j.issn.1004-3926.2017.11.028

馆 藏 号:20327781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