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滑体为黏土层的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 收藏
滑体为黏土层的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

滑体为黏土层的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

作     者:蒋建平 姚均东 JIANG Jianping;YAO Jundong

作者机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306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2319) 

出 版 物:《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7年第25卷第5期

页      码:1011-1025页

摘      要:为优化抗滑桩的设计,针对滑体为黏土层的悬臂式抗滑桩,基于ABAQUS软件构建了桩间距分别为3b、4b、5b、6b(b为矩形桩宽度)的4个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顶下1、3、5、7、9、11m深度处的水平土拱效应,以研究竖向上水平土拱效应的变化即三维土拱效应.桩顶下1m处,桩间距为4b时桩后土拱中大主应力占桩后大主应力的95.3%,此时土拱抗滑性能发挥得最好.深度为5m时的大主应力云图中依然有十分明显的土拱,但是相较于较浅处其桩后壁处以及桩后土拱处的大主应力均为负值,说明随着滑坡推力的增大,逐渐大于桩后土拱的抗滑力,这时桩间土拱逐渐发挥作用,但此时桩后土拱并未破坏.桩顶以下7m处土拱在各桩间距下均有形成,但桩间土拱的拱高均有所降低,桩间土拱破坏后,大主应力的拱形弧线向桩间移动,新的桩间土拱再次形成,说明土拱的形成和破坏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几个往复的阶段.深度为9m时的桩后土拱比深度为7m时的桩后土拱承担了较小比例的滑坡推力,说明随着深度的增加,桩后土拱承担的滑坡推力的比重在下降.而当深度变为11m时,桩后土拱和桩间土拱已变得不太明显.三维土拱的拱高从桩顶向下逐渐减小,是由于滑体推力随深度由大变小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能为抗滑桩桩间距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主 题 词:三维土拱效应 悬臂式抗滑桩 滑坡推力 黏土层 

学科分类:081401[081401] 08[工学] 0814[工学-地质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6058/j.issn.1005-0930.2017.05.012

馆 藏 号:203278570...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