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单次皮下给药耐受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收藏
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单次皮下给药耐受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单次皮下给药耐受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     者:吴全睿 戎殳 梅长林 洪俊平 廖庆平 Wu Quanrui;Rong Shu;Mei Changlin;Hong Junping;Liao Qingping

作者机构: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101 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上海200003 

基  金: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9101113] 辽宁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4-147-9-00] 

出 版 物:《中国药业》 (China Pharmaceuticals)

年 卷 期:2018年第27卷第2期

页      码:6-10页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人接受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rESP)注射液(CHO细胞)单次皮下注射的耐受性、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性剂量逐次增量法进行研究设计。rESP剂量在0.10~3.00μg/kg范围内共设7个剂量组,受试者均为健康人,各组按照既定剂量进行单次皮下注射,观察14 d,收集其中3个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共入组38例受试者,36例完成试验;有20例受试者报告22例次不良事件,其中18例次判定为与rESP给药相关,均为注射部位轻度疼痛;除1例因筛选期rESP抗体阳性退出外,其余受试者给药前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和rESP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故3.00μg/kg确定为最大耐受剂量;在0.25~2.00μg/kg剂量范围内,rESP皮下吸收过程不受给药剂量影响,吸收和消除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达峰时间约为60 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95.97 h,平均终末半衰期(t_(1/2z))为120.7 h。结论 rESP耐受性与安全性良好,且rESP在人体内的吸收和消除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消除半衰期长。

主 题 词: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 健康受试者 耐受性 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类]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类] 100706[100706] 100602[100602] 10[医学] 

D O I:10.3969/j.issn.1006-4931.2018.02.002

馆 藏 号:20328277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