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面源污染发生过程及其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评估 收藏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面源污染发生过程及其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评估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面源污染发生过程及其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评估

作     者:贺文彦 谢文霞 赵敏华 赵江 王永进 赵洪涛 李叙勇 HE Wenyan1,2, XIE Wenxia1, ZHAO Minhua3, ZHAO Jiang4, WANG Yongjin5, ZHAO Hongtao2, LI Xuyong2

作者机构: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200233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北京100048 温岭市建设规划局温岭31750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471417 41771529) 低影响开发(LID)工程设施绩效评估技术咨询项目(No.20160483)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18年第38卷第4期

页      码:1586-1597页

摘      要: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在地块尺度上研究多个不同降雨事件中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结果表明,LID建设区域内街尘的累积范围为7.82~33.36 g·m-2,降雨冲刷量为0.29~4.90 g·m-2,街尘的径流冲刷率为0.9%~62.7%;LID设施对降雨冲刷的固体悬浮物(SS)削减率达90%,即占街尘累积量的13.1%~16.7%,发生溢流时SS输出量占街尘累积量的0.6%~3.8%,占径流冲刷量的3.9%~5.0%.LID径流的调蓄能力大于其设计降雨量(即在降雨量为21 mm)时径流无外排,经过LID设施外排径流水中COD、NH+4-N、TN、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另外,LID设施对颗粒物中小于10μm和大于250μm的细颗粒物去除率较高,且微地形和常规性清扫(人工清扫和机械清扫)均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累积和迁移分布产生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LID建设区域内城市面源的发生规律,可为定量评估LID工程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主 题 词:低影响开发设施 城市面源污染 街尘 径流冲刷 污染负荷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工学-矿业类] 

核心收录:

D O I:10.13671/j.hjkxxb.2017.0490

馆 藏 号:20328464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