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减毒百日咳杆菌注射部位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诱导效果的关系... 收藏
减毒百日咳杆菌注射部位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诱导效果的关系(英文)

减毒百日咳杆菌注射部位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诱导效果的关系(英文)

作     者:马太花 尉杰忠 武慧丽 辛静敏 梁丽云 马存根 Ma Tai-hua;Yu Jie-zhong;Wu Hui-Ii;Xin Jing-min;Liang Li-yun;Ma Cun-gen

作者机构: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大同市037008 

基  金:2003年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课题(2003-69) 2005年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C1-42)~~ 

出 版 物:《中国临床康复》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年 卷 期:2006年第10卷第14期

页      码:176-178页

摘      要:背景:国外实验室一般选用近交系Lewis大鼠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但国内缺乏Lewis大鼠。因此,本实验选用了国内数量充足、但不十分敏感的Wistar大鼠,在加用百日咳减毒活菌的情况下,成功地在Wistar大鼠中诱导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目的:探讨在不同部位加用减毒百日咳杆菌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非敏感品系Wistar大鼠模型诱导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3/10在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完成。雌性Wistar大鼠58只随机分为3组:①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24只。②腹腔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24只。③佐剂组10只。方法:除常规免疫动物外,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大鼠于足背皮内或皮下注射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含5.0×1010个菌体);腹腔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大鼠于腹腔注射减毒百日咳杆菌0.05mL/只(含5.0×1010个菌体);佐剂组则以完全弗氏佐剂代替抗原。主要观察指标:①发病时间。②体质量变化。③临床症状。④脑组织病理情况。结果:5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病率和发病时间: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发病率为87.5%(21/24),发病时间为免疫后(10.25±1.67)d,而腹腔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分别为35.7%(9/24)和(14.8±1.7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体质量变化和临床症状: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体质量变化为(-16.00±7.30)g,症状评分为3.4±0.7;腹腔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组体质量变化为(-9.14±13.11)g,症状评分为2.4±0.5。③脑组织病理情况:佐剂组大鼠脑脊髓组织没有或有少数单个核细胞浸润。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炎症病灶侵犯脊髓腰膨大的白质以及灰白质交界处、软脊膜及脊髓实质,大脑皮质及皮髓质交界处甚至深部髓质、脑脊膜和侧脑室周围也被侵犯。病灶也累及小脑、脑干和视交叉,这与观察到的共济障碍、抽搐等表现相一致。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病变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呈典型的袖套样改变。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和腹腔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大鼠均有典型的袖套样改变,但足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病灶多。结论:足背皮下注射百日咳毒素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病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都很典型,且发病率高,经济易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诱导方法。

主 题 词:脑脊髓炎 百日咳菌苗 大鼠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科学类] 0831[工学-公安技术类] 1002[医学-临床医学类] 100204[100204] 10[医学] 

D O I:10.3321/j.issn:1673-8225.2006.14.051

馆 藏 号:20329606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