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世纪40年代典型理论的泛化考论 收藏
20世纪40年代典型理论的泛化考论

20世纪40年代典型理论的泛化考论

作     者:薛学财 

作者机构: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350108 

基  金: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国族与阶级双重视域下的中国典型论学案研究”(JAS150407)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论争史研究”(FJ2015C062)阶段性成果 

出 版 物:《中外文论》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ies)

年 卷 期:2017年第1期

页      码:59-71页

摘      要: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 典型 概念一直指典型人物,或人物的某种典型性格,至多被用来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即所谓典型环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典型 一词指涉的对象有一种渐趋宽泛的趋势,被用来形容事件、情节、题材、情感乃至于自然景物。原先作为小说和戏剧人物分析方法的典型论渗透到诗歌、散文乃至绘画等不同的艺术领域。这是典型论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大变化,我将之称为 典型理论的泛化 。本文考述了典型理论泛化的过程,认为典型理论泛化的学理基础是蔡仪提出的 美即典型 的美学命题,而其深层动因则是1942年以后典型的本质被指认为阶级性。典型理论的泛化增加了典型论的理论色彩,但在看似扩大了典型论在文艺批评中的适用范围的背后, 泛化 也暴露出典型论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理论之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主 题 词:典型理论 美即典型 典型的事件 典型的情感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05[文学] 050106[050106] 

馆 藏 号:20332240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