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期活动的前陆沉积证据 收藏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期活动的前陆沉积证据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期活动的前陆沉积证据

作     者:石成 王国强 王勇生 李长城 周爱其 SHI Cheng;WANG Guo-qiang;WANG Yong-sheng;LI Chang-cheng;ZHOU Ai-qi

作者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2 

出 版 物:《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 卷 期:2006年第29卷第4期

页      码:448-453页

摘      要:对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地表的时间以及前陆盆地对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指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至下一中侏罗统砂岩的端元组分分析结果指示了前陆盆地的物源区为大别造山带。砂岩成熟度从近断裂带处的1.54左右变化为远离断裂带处的5.4左右,反映了前陆沉积盆地中黄马青群及象山群应是直接来自大别造山带的原地沉积,也说明郯庐断裂带在晚三叠世时可能已经存在于大别山东缘。伊利石的结晶度多数介于0.24°~0.39°(△2θ),多型为2M型和1M+2M1型,指示了当时前陆沉积的热演化温度为190-320℃,从而反映了前陆沉积的最大原始埋深约为10000m。

主 题 词: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 前陆盆地 端元组分分析 结晶度和多型 

学科分类:070904[070904]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D O I:10.3969/j.issn.1003-5060.2006.04.017

馆 藏 号:203331962...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