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的电生理特性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的电生理特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的电生理特性

作     者:党懿 齐晓勇 孟存良 李树仁 李英肖 刘惠良 王天红 Dang Yi;Qi Xiao-yong;Meng Cun-liang;Li Shu-ren;Li Ying-xiao;Liu Hui-liang;Wang Tian-hong

作者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51 

出 版 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年 卷 期:2009年第13卷第27期

页      码:5261-5264页

摘      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宿主心肌中能够生长,并可在心肌环境诱导下分化,改善心脏功能,但目前骨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尚不甚清楚。目的:观察经5-氮胞苷诱导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及电生理特性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7/2009-0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完成。材料:2月龄雄性冀中白猪24只,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双侧股骨骨髓,Percoll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加入10μmol/L的5-氮胞苷,24h后更换为不含诱导剂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分别于诱导后1,2,3周进行指标检测;并设立未经5-氮胞苷诱导的对照组。实验猪抽取骨髓后麻醉,取心室肌,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正常心室肌细胞。主要观察指标: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以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测定Ito电流密度及动作电位。结果:5-氮胞苷诱导后1,2周,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呈核周散在分布的棕黄色颗粒;诱导后3周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率为95%,细胞密度大的区域出现类似正常心肌的闰盘结构。在+80mV时与正常心室肌细胞比较,未诱导对照组及诱导1,2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to电流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5-氮胞苷诱导1,2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能检测到动作电位,诱导3周后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与正常心室肌细胞相似。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体外诱导3周后,与正常心肌具有相似的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能力及电生理特性。

主 题 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氮胞苷 缝隙连接蛋白43 电生理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科学类] 0831[工学-公安技术类] 1007[医学-药学类] 0403[0403] 1002[医学-临床医学类] 07[理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类] 071007[071007] 0703[理学-化学类] 0836[0836] 

D O I:10.3969/j.issn.1673-8225.2009.27.012

馆 藏 号:20334222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